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带一路”倡议下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效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3-10-19 作者:陈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近十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贵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率先突破,通过战略规划、扩容提质、富民兴黔、产教融合、智慧职教五个方面革新,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质量,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贵州特色职业教育强省之路。

 9月22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折溪小学的小学生在练习芦笙舞。通讯员 周训超 摄

“一带一路”倡议下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促进贵州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贵州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新特征、新目标和新责任,从而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从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看,第一阶段注重规模和硬件,第二阶段注重内涵和质量,第三阶段注重满足所有人成才成长需要,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可选择的特点。“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近十年贵州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以推进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具体而言,就是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着力,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贡献“贵州实践”。

为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契机。在国际化引领发展的机遇面前,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需求驱动的背景下,贵州省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国际化转变。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省最早实施“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之一,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开发了10个专业培养标准和60多门国际化课程。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老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的技术骨干与技术能手。自2011年开展国际化办学以来,立足贵州省重点专业群——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持续不断输出专业课程和教学标准,完善国际“语言+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良好执行国家级对外交流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挂牌成立3个海外办学点,开展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深入交流等。

“一带一路”倡议下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质量关键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这十年,贵州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的引导下,锐意革新,卓有成效。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新发展。通过“中职强基、高职特优、培训强技”三大路径,持续深入推进贵州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具体来讲:

推进中职强基工程。2019年起,贵州省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环境优、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实施中职强基工程。支持中职扩容增量,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办学规模,培养德技双修的学生,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重点支持100所左右中职学校实施“强基”工程。市(州)政府办好1—2所本级中职学校,规划保留中职学校的县级政府重点办好1所规模不小于3000人的中职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推进中职办学与本省、本地产业高度契合和多渠道促进中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促效益。

实施高职特优工程和“双高”工程。持续组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省级项目立项,加强对已立项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指导、评估验收和示范引领作用,强力推进特色专业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建设一批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和一批省内特色高水平专业和骨干专业群,培育建设几所国家特优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着力支持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支持15所左右高职院校实施贵州“双高”计划。打造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

推进培训强技工程。坚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鼓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积极做好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工匠、在职职工等群体的培训。实施“黔匠”培养工程,面向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领域,培养培训“黔匠”人才,每年定向培养输送 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惠及 20 万人次。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资源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的融通培养体系,完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包括:

推进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补齐职业本科教育短板。重点支持“三大战略”,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应用、农林畜牧等适用长学制培养的专业领域实施中高本贯通培养。支持条件匹配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鼓励省内优质普通本科高校试点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标准。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学分银行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基于能力标准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专业能力证书互通衔接,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构建面向社会的技能教育网络。一是强化普通学校通用技能教育。强化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全省设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周”,开放全省优质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与配套资源,开展不同领域的职业启蒙和研学体验活动。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在普通高校开展技能类教育社团巡展、竞赛等活动。二是发展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岗位技能教育。引导国有企业优质培训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中小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举办一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三是鼓励社区积极实施技能惠民教育。为社区提供在线生活技能学习资源,开展数字技能进社区活动,定期为老年群体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和帮扶。

优化职业教育学校布局。持续推进和完善“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院校空间布局,完善以黔中经济区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为两翼,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州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布局,整合资源建设好50所左右的高职院校、140所左右的中职学校。持续建好贵州清镇职教城,将清镇职教城建成贵州职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示范区,积极申报清镇职教城国家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职教城院校每年培养输送约5000名大数据技术技能人才。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形成紧扣产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成高水平省级公共实习实训平台1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0个,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0个左右,紧密结合贵州重点产业布局建成高水平的特色骨干专业(群)200个。

三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点支持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4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发挥其服务贵州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30个左右省级优质专业群高水平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所职业院校专业(群)稳定在3—5个,每个专业(群)至少对接一家规模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一市(州)一特”“一校一专”的专业品牌格局。

建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推动全省各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引导高职院校普遍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双引擎”机制。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实施教职工“员额制”管理,设置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特聘岗。建立职业院校人员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实行职业院校人员总量管理。采取技能培训、企业实践、相互兼职等方式,积极培养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工匠之师,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以及吸收产业先进技术元素的动力,增加国家优质师范院校定向招收贵州职业院校教师攻读硕博学位的名额,用高水平的“双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东西部协作联盟,支持与广东省优质职业院校共建50所“粤黔”示范学校。携手N家企业,共同实施“1+1+N”协同发展模式,为“东部优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发展模式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创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品牌。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每年举办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论坛,举办中国—东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中国—东盟“赛教融合”国际合作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贵州职业院校进入“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多方合作。

未来展望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在于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1]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着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未来,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满足不同群体成才成长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关注多元治理、职业学科建设、职业本科建设、智慧职业教育建设和应用等,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继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西真.职业教育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民心相通”[J].职业教育研究,2018(1).

(作者陈健,系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